中研网讯:
如何把握未来十年的中国
经济大趋势?习近平总书记近期调研时强调:“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,适应新常态,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。”我们把这一提法称之为“习近平常态”(Pinormal).
我们结合习总书记提出的“三期叠加”,总结了“习近平常态”的核心特征:一是增长速度的新常态,即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。二是结构调整的新常态,即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。三是宏观政策的新常态,即保持政策定力,消化前期刺激政策,从总量宽松、粗放刺激转向总量稳定、结构优化。
我们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讨论:
一、经济增速的新常态:内外红利衰退,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
1。供给端的新常态:人口红利衰退,储蓄率出现拐点,潜在增速下滑,劳动力比较优势丧失
2。需求端的新常态:全球化红利衰退,全球经济从失衡到再平衡,外需和外资从涨潮到退潮
二。结构调整的新常态: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
1。产业结构的新常态:从工业大国向
服务业强国
2。质量结构的新常态:从“吹泡沫”到“挤水分”,实现有效益、有质量的增长
3。区域结构的新常态: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发展,打造一弓双箭格局
4。
金融结构新常态:打破金融垄断,让利实体经济
三。宏观政策的新常态:前期政策消化期,从西
医疗法到中医疗法
1。财政政策的新常态:从挖坑放水到开渠引水,从建设型财政到服务型财政
2。货币政策的新常态:从宽松货币到稳健货币,从总量宽松到结构优化
3。供给
管理的新常态:从浅水区改革到深水区改革
一、经济增速的新常态:内外红利衰退,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
过去十年的高速增长主要来自两大红利的驱动。从供给端看,内部的人口红利带来了丰富的廉价劳动力,推升了储蓄率和潜在经济增速。从需求端看,外部的全球化红利带来了外需的爆炸式增长和外资的大规模涌入,奠定了外向型增长模式的基础。但目前来看,内外两大红利正在加速衰退,甚至变为拖累,这势必导致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。从国际经验来看,高增长之后的“换挡”也是必然趋势。根据世界
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的统计,二战后连续25年以上保持7%以上高增长的经济体只有13个,排除博茨瓦纳、马耳他、阿曼这样的小国,剩余10个经济体基本都从第三个十年开始减速,第四个十年能保持7%以上增速的只有
台湾,其余经济体基本都掉到了4%以下。而中国目前已进入高增长的第四个十年。
1.供给端的新常态:人口红利衰退,储蓄率出现拐点,潜在增速下滑,劳动力比较优势丧失
过去近四十年的时间里,中国人口抚养比从78.5%一路下滑至37.8%,劳动力人口即15-64岁人口占比从57%升至74.5%,在此带动下,国民总储蓄率从30%左右大幅攀升至2008年的53.4%。但从2011年开始,中国的人口结构已经迎来拐点,劳动力人口比例开始下降,老龄人口占比加速上升。未来十年,计划生育对人口结构的冲击将加速显现,老龄化趋势将愈发明显,劳动力人口占比将降至70%以下。
人口结构的恶化起码会从三个方面拉低潜在增速。首先是拉低储蓄率,而不论是从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还是现实的国际经验来看,储蓄率与经济增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。其次会继续抬高国内的劳动力成本,使中国逐步丧失在劳动力成本上的比较优势。未来的世界工厂将向东南亚、金砖、拉美、非洲国家转移。最后,从国际经验看,人口拐点往往意味着房价拐点,美国劳动力人口占比2006年见顶,2007年房价开始转向;日本劳动力人口占比1992年见顶,1991年
房地产泡沫就已经开始破裂。虽然中国51.8%的城镇化率仍远低于美日房价泡沫破裂时的水平,未来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刚需能对房价构成一定支撑,但奢望房地产市场延续过去十年的辉煌已不现实。